动于九天 全数据分析LPL中单突袭与支援属性

2016-08-23 13:06作者:pentaq来源:

 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,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。
——《孙子兵法》

引言

  在2016年LPL夏季常规赛结束后,PentaQ陆续开始发布我们所做的LPL职业数据[分类分析]——之前发布“标尺数据”和数据报告后,有很多质疑或者困惑提出给我们:“XX队伍深陷保级,他的选手怎么可能那么亮眼?”或是“EDG连胜十七场,厂长的数据为什么不是样样第一?”

  单一维度地审视数据自然会有这样的疑问,但这不是数据本身的错误,而是不能够进行简单化的解读。从PentaQ最初建立行为数据模型,到今年参与LPL的数据工作,再到现在的数据研究系列文章和数据分析产品——这是P社与职业电竞交界的切入点,亦是我们希望在LPL越发专业的电竞环境下,与“硬核电竞玩家”们的沟通方式。

  本文数据基于LPL夏季常规赛10周232场比赛样本,文长字多(前三个部分是铺垫),用于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中单这个位置,理解关于数据的定义和解释——“突袭”和“支援”这两个属性到底是什么?怎么准确地评估其价值?

  真正的核心是在4-7章节,结合我们的全赛季数据表,您可以从这里看到所有登场于LPL中单位置的职业电竞群星完整剖析。

  祝,阅读愉快。

一、何谓中单

  APC(Ability Power Carry),简称APC或AP,是一支队伍最稳定进行输出的两个核心位置之一,主要承担队内法系伤害类,又需要装备又需要等级,主要输出手段大部分依靠技能输出。

  在远古时期,英雄联盟的分路是由APC(Ability Power Carry)跟辅助走下路,而由于中路线短,兵多,最开始中路的位置是给ADC(Attack Damage Carry)的。直到S1冠军战队Fnatic所使用的中单APC打法,使大家认识到,中路的由于兵线快速移动的原因,很适合给那些需要快速升级,从而获取技能伤害的英雄,由此,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主流分路。

  而在职业体系越来越成熟的现在,从S3开始,涌现出大量的AD型中路英雄,因此APC的叫法已不再精准。不仅如此,各种保护型、控制型、节奏型的中路英雄也纷纷出现,在某些战术体系下,他们甚至都不算C位。

  因此,在现在的职业体系中,他们拥有一个更贴切的叫法——中单(MID)。

二、突袭和支援的定义

  由于中路兵线短,小兵从基地出发抵达前线的时间相对较短,而两个前线塔之间的距离也短,所以前期很少会出现兵线堆积的情况,因此中单可以放心离开;

  尤其是中单等级升高后,大多能快速清理兵线,这几乎已成了中路英雄的必要条件之一,因此中单有时间离开;

  最后,中路的地理位置天然就位于整个地图正中央,离任何位置都较近,所以中单有条件离开。

  所以,中路是所有三条线中,最有时间最有空间进行游走、带起节奏的位置。

  该如何理解这所谓的“游走”行动呢,跟之前我们数据研究所采用的数据项目不同的是,在这里,我们要开始用到“行为数据”项。

  跟基础数据有所不同的是,行为数据需要给一系列连续的行动做出定义,然后采集符合定义的行为次数,因此,它存在着一个“人为甄别”的过程,就因为这点,在有些人看来,这是不准确、不科学的。其实这就是偏见了,早在职业体育中,我们看到的很多数据都是行为数据:比如拦截、抢断、解围、补防、过人……

  难道它们的存在没有意义吗?不准确?不科学吗?

  不,只是这些行为定义需要被人理解罢了。一直以来,P社从事着这些“吃力不讨好”的定义和采集,要说问题的话,我们确实从没详细解释过这些数据项的定义,今天,是头一遭。

  GANK,是诞生于MOBA游戏的一个术语,全称是Gangbang Kill,Gangbang这个词太邪恶了,这里不能解释,总之这个词汇的大概意思是“多人有目的性地击杀”。注意,“多人”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要点。

  总之,GANK大概是我们最常用、最容易理解的一种“行为数据”项。在PentaQ的数据定义里,我们将其定为“突袭”,并该行为必须符合以下的几条准则:

  1、 行为主体必须脱离对手视野,比如离开线上、进入野区,或隐藏在兵线后方;

  2、 行为主体必须主动向对手发起攻击,而不是被动防御;

  靠着这两条定义,我们能将很多复杂的行为从“突袭”中剥离出来,比如艾希在线上突然放大招横穿地图命中敌人、人马开着疾跑光天化日之下正面一脚踢过来……先决条件都是看他们是否有脱离对方视野的移动。

  而在判断是否“突袭”后,还有判断是否“成功”的若干标准,这里就不一一细说,总之我们认为,行动成功必然是获取到一定收益:塔、重要野区资源、击杀都算。

  另一种游走行为则是“支援”,它的行为定义,同样包含以下几条:

  1、 行为主体在战斗或者团战开启时,不处于战场的有效范围;

  2、 行为主体在战斗或团战结束前,进入战场或用技能(包括召唤师技能)影响战斗结果;

  用这两条细则做保证,我们又可以辨别若干复杂情况:比如人马越塔突袭,慎在他身上开大招这算突袭还是支援、对手准备越塔被传送劝退算不算支援……判定的关键,在于战斗或团战开启时,行为主体的位置以及最后的结果。

  说到结果,想必大家也想到了,支援行为同样也有“成功”与否的判定,其标准基本跟突袭一致。

  在明确以上两个行为的定义之后,我们就可以来看看,LPL的众位中单,到底是如何游走的了!

三、如何精准地分析突袭和支援

  在正式开始分析中单游走数据之前,我们还有一些数据项需要解释。即判断突袭或支援好或坏的标准是什么?

  肯定不是现在最常用到的一个数据项:成功率。

  因为从极端情况来考虑,如果有选手一个赛季只突袭(支援)1次,并且成功了,其成功率就是100%,但很明显,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。

  当然,仅仅只看完成突袭或支援频率也不科学,尤其是在成功率极低的情况下。

  ——正确的做法,是像我们之前解释分均伤害和伤害占比那样,同时考虑这两项数据:成功率可以有效地说明选手的行为精准性,而频率则可以说明选手在某个行动上的勤奋程度。

  由此我们提出一个概念:突袭(支援)价值

  这个概念的全称,是30分均成功突袭(支援)次数,通俗说法是每30分钟成功突袭(支援)次数。公式为:

  行动成功总次数 / 比赛总时长 * 30

  该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?

  首先我们知道,一个选手比赛的场次越多,总归是突袭和支援的行动机会就越多,所以最粗暴的做法,就是将行动成功总次数除以总场次数量,获得一个“场均值”。

  但“场均值”这个数字非常粗暴——它无法分辨20多分钟的快速节奏局或40多分钟的大后期局。但我们很明确地知道:支援和突袭,在这两种局面下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。

  比如突袭,如果是打野和中单配合紧密,20多分钟完成5-6波突袭并且绝大部分成功,那一般来说这场比赛差不多在30分钟出头甚至20多分钟就会结束,反之,如果双方人员前期毫无节奏,20分钟下来1个突袭都没有,那我们多半就会心里打鼓:这场比赛恐怕就走远了。

  还有第三种情况,明明前期节奏很好,多次突袭成功,却被对手稳住局面将时间越拖越久,那么“30分均值”也能准确地描述这一事实——随着比赛时长的增加,30分均值会不断下降,而在中后期开始抱团后,想要再完成突袭或支援,实在是难上加难。

四、突袭攻击型中单数据

  做了那么多的铺垫,让我们开始享受正餐,看看夏季常规赛的突袭数据吧。

  注:以下所有数据为2016年LPL夏季常规赛W1-W10的累积数据,出场未超过10场的选手则不计算在内。

表1:中单突袭表表1:中单突袭表

  这里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T1突袭型中单,名单有:小虎、Rookie、Republic、韦神和侯爷, 这五位中单选手的突袭价值都达到0.7的关口(侯爷只差0.01),他们跟T2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。

  这五人里面,最被低估的应该是Republic,GT这支队伍能从春季赛的保级队一跃而成为A组第三,靠的肯定不是改名重组这么简单,他的努力应被所有人看到。

  而比较挑战常识的则是侯爷,大家的常识都觉得侯爷是以保守稳健为主的,应该没想到他的主动突袭数据其实相当领先,这也符合他自己在采访中的说法:“别人都觉得我很稳,但其实我是很激进的。”

  至于小虎和Rookie,我想就不用多说了,前者是香锅的突袭小伙伴,后者则是IG的中路发动机,他们的突袭数据毫无问题地提供了支持。

  比较神奇的是韦神,他靠着联赛最后关头10场比赛的精彩表现,强行挤进了T1行列。可以看到他的突袭频率(30分均全场突袭)已经相当密集,虽然成功率不是特别高,仍然获取到不错的突袭价值,他不再如大众臆测的那般,过于贪线而放弃攻击机会。

  而作为T2的四位中单:Punished、Otto、TANK和Icon,则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极端。

  Otto的突袭频率其实相当不错,每30分钟1.31次的突袭频率能排到中单第三,比Rookie还勤快点,但这惨绝人寰、垫底的成功率实在是没办法,他或许应该更好地与打野进行沟通协作。

  而另外三位选手则是同一情况,他们的成功率相当高,分列中单的1、2、4名,但相反他们的突袭频率却太低,这当然无法为队伍做出特别大的价值贡献,如果能保持成功率的同时再提高行动次数,他们会是T1突袭中单的有力竞争者。

  剩余的中单选手,除了Dade成功率较高外,则基本都是双低了,比较好玩的是IM两位中单,这两兄弟突袭数据结构太像了,突袭价值也居然一模一样,难怪要严格执行轮换上场。

五、支援防御型中单数据

  注:以下所有数据为2016年LPL夏季常规赛W1-W10的累积数据,出场未超过10场的选手则不计算在内。

表2:中单支援表表2:中单支援表

  在这张表中,我们可以看到T1支援型中单的名单有所变化,一共有6名选手入围:Punished、韦神、小虎、Rookie、雅典娜和scout。

  最恐怖的当然是小虎、Rookie和韦神这三人,同时占据突袭和支援的T1。尤其是小虎,在支援成功率并不高的情况下,靠着1.54的支援频率,成为其他路的坚实后盾。Rookie大爷也是真的没话说,能攻能守,线上也能凶,确实完美中单的典范。

  至于再次强行挤入支援T1的韦神,如果他能保持这种状态到明年的春季赛,LGD将会成为一支极为恐怖的队伍,而这赛季毕竟他才10场比赛数据样本,有一定“虚高”的可能性,我们对他保留评价,就给些祝福和希望吧。

  说回另外三人,雅典娜、scout和Punished都不在突袭中单的T1行列。而Punished的情况跟其他两人不太一样,LGD在今年夏季赛一直处于一种三线各自发育的状态,很少主动出击,所以当他想帮助队伍时,就只能通过支援来被动响应,透过这1.8的支援频率,可以看出他的心情之迫切,虽然对应的成功率相当低,却硬生生地强行拿到支援价值第一,他的努力也应被肯定。

  而雅典娜和scout则很明显是战术体系的产物,他们在队伍中都不承担协同发起突袭攻击的重任,而他们最主要的责任,应都是随时响应并支援其他队员,由此可以看到他们支援频率和成功率都相当不错,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,当然能进入T1。

  而剩余的诸位中单,要么就是频率低,要么就是成功率低,要么就是双低,跟T1还有一段差距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Snoopy、Otto、Baeme和侯爷,他们的支援成功率实在太低了,只有30%左右,这意味着他们平均离线支援3次才能成功1次,这无疑会浪费他们大量发育时间。

  一般来说,支援失败要么是去得太晚、要么是去了不该去的战场、或者就是与线上人员的配合失误。做些针对性的训练,或许能有效地提高该项数值。

六、中单爸爸们去哪儿?

  相对上面的数据,接下我们做的统计稍微有点偏娱乐:我们一直将保护中单发育称为“养爹”,相信大家也一定很好奇,这些爹养肥了以后,是如何“育儿”呢?通过下面两张表,或许能一探究竟。

  其实这两张表,反应的是中单们在场时的战术倾向,我们会简单地用一句话进行评价,但千万注意,评价内容并非选手真实发言,是根据数据做的虚拟发言。

  注:以下所有数据为2016年LPL夏季常规赛W1-W10的累积数据,出场未超过10场的选手则不计算在内。

表3:中单突袭侧重表表3:中单突袭侧重表
表4:中单支援侧重表表4:中单支援侧重表

  兮夜:我这个人功能比较齐全,要么主动攻击帮957建立优势,要么就支援野辅的游走做眼,大舅子没有我也能活得很好。

  小虎:这队里有三个爸爸,是谁一目了然,反正肯定不是我和仓鼠。

  Dade:强大的我谁都敢突袭,但是支援嘛,这队里还是野辅更需要我。

  TANK:枪儿莫慌,等我来弄死那个上单,你就可以当线霸了!

  Rookie & 侯爷:快来帮我弄死对面那个中单,打崩中路我就去各条线带你们飞!

  Republic:我该去搞谁呢?每条线都看起来很诱人的样子。

  Icon:谁动我们家老贼,我们就跟他拼了!我们家老贼动谁,我们也跟他拼了!

  Scout:Mouse你保重,我是不会来上路帮你攻击的,厂长大人不怎么需要支援,那我去多去支援一下妹控做眼。

  Punished:全心全意为马哥做帮凶,你想动手就呼唤我。

  Athena:杀掉那个敢来入侵我们野区的打野!什么,这是敌人的野区!嗯……杀掉那个敢阻止我们入侵野区的打野。

  Snoopy & Otto:各条线看上去都很难动手的样子啊,要不,就干掉那个来做眼的家伙吧。

  Baeme:别说了,我就住在上单家不走了。

  韦神:杀掉对面的野王和ADC!我们就赢了!

  突袭总览

  突袭,代表着一支队伍的战术侧重点,从表里能看出各战队倾向有巨大差异,但也从能其中发现一些规律。

  比如绝大多数队伍都喜欢将攻击侧重放在自己的核心选手上,如OMG和LGD都倾向下路,IG和VG则对中路倾注兵力,WE和SS喜欢在上路建立优势。

  也有一些战队是根据场上局面,灵活选择路线。比如EDG和RNG,除了上路其他路分配十分平均,也就是小虎和scout始终保持着对全局(除上路外)的观察,一旦发现适当的目标即刻出击。

  也会有一些战队,则是根据阵容和搭配,战术性地选择攻击侧重,比如IM在用Baeme时居然有50%以上的突袭都放在上单,这绝不是核心不核心的问题,而是他上场后的战术体系就是如此安排,因为一旦Athena上场,攻击侧重就立刻改为突袭野区。

  支援总览

  但支援就不一样了,可以这么说,职业比赛进行到现在,中单的支援功能已经相当明确,从支援表里我们可以看到。

  几乎所有中单的支援侧重都是野辅(也就是两个游走、做视野的点),这两个位置所需要的支援比例都达到了30%左右。他们是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位置,也是中单最容易支援的位置。

  只有EDG是个例外,厂长的意识太好以致他不需要太多支援,于是scout在他身上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,而将其转移到辅助身上。

  在此之外,到底是支援上单还是ADC,则是两个不同的轻微分歧。部分战队是倾向于上单,如IG、VG、LGD和SAT;而部分战队则倾向ADC,如OMG、EDG、NB和RNG。但这种倾向的差异极其细微,已经不是很明显了。

七、中单的前期节奏感

  最后,我们要看看各战队中单在前期节奏感上表现如何。切记,前期实力并不等于中单实力,他们只是,比较迅猛一点吧。

  注:以下所有数据为2016年LPL夏季常规赛W1-W10的累积数据,出场未超过10场的选手则不计算在内。

表5:中单前期节奏表表5:中单前期节奏表

  兮夜和TANK这两人前期嗅觉简直惊人!打了1个赛季将近40多场比赛,能保持84%的一血参与率,跟他们玩,一血没诞生前就好好地缩塔吧。尤其是TANK,他还保持着20分钟前0.58的突袭成功次数!

  而在20分钟前还需要提防的中单,当然是小虎、Republic和Otto,他们(除Otto外)虽然经常拿不到一血,但平均每场比赛20分钟前必有1次突袭行动,成功率还相当高,自求多福吧各位。

  而透过20分钟的参战率,则可以看到Rookie和韦神在队内有多重要,Rookie就不用说了,唯一一个能在20分钟保持70%以上参战率的中单,这核心地位不可动摇,而韦神的回归也有同样的味道,虽然他前期突袭节奏并不算多,但强大的线上攻击能力(包括单杀)使他的前期参战率也相当惊人。

八、关于行为数据,最后三两言

  关于“行为数据”,是PentaQ在2014年底开始着手建立《英雄联盟》职业电竞数据模型的一个重要定义——看完《点球成金》的魔鬼天使同学,和P社其他同事开始着手于这部分的工作。“行为数据”区别于“基础数据”(比如KDA和红蓝方胜率),这是一整套必须通过明确定义结合算法完成的数据项。

  行为数据模型越完善,基础数据的支持意义就越清晰。

  从2014年年底开始的这一系列公司,在2015年春季赛开始正式展开各类数据项收集,并逐渐将其系统化。2016年的春季赛开始,在与《英雄联盟》赛事官方的共同合作工作中,我们进一步地推进了数据工作的完善。为了便于解释职业电竞中的复杂数据项,我们亦发表了标尺数据(类似于股市中的指数产品,用来观测一个数据项的趋势变化)。现在,是时候让我们来把这些研究的过程与结果,也与热爱电竞的各位分享,并欢迎来与我们讨论。

  如前所述,本文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上述数据项与中单的关系,通过这些数据,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?

  一个场均发起1次成功突袭的选手,就真的在每场比赛中获得一次成功突袭吗?当然不是的。归总数据描述的是概率、倾向、趋势、模式与周期,它唯独不能预测未来。我们可以根据数据,对那些高突袭价值的选手做出应对和预防,却永远无法预测,他是否会在下一刻,真的对你发起致命攻击。

  一如《数据之美》书中所说:总数、平均数和聚合测量可能很有趣,但它们都只揭示了冰山一角而已。数据中的波动才是最有趣、最重要的部分。

  小TIP:本文完成于上周,并先发于PentaQ的BBS“技术讨论区”,这是我们今后希望与电竞爱好者们交流的一个小平台,欢迎硬核们的前来。Bbs.pentaq.com

  小TIP2:数据能够描述趋势、概率、倾向、模式和周期,虽然不能预测未来,但它有助于我们对选手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,并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强化训练。

  小TIP3:就在本文即将发表的今日,两小时前,我们拜访RNG队伍确认OPENDAY准备事宜,RNG教练提到我们此前所做的数据工作,帮助他们在今年MSI赛前非常针对性地解决了某个问题——距离MSI结束已有近三个月,听到这样的话,刺猬们颇为开心感怀。

  任重道远,与君共勉。

0条评论|0人参与我有话说
分享到微博
发布
最热评论 刷新

官方微信

网上冲浪记事官方微信